线上预约挂号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> 多动症 >

孩子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?家长必学的科学区分

  每个孩子都充满活力,但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常常让家长困惑:这究竟是正常的活泼好动,还是需要关注的多动症症状?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认识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这一话题。本文将为家长们提供科学的区分方法,帮助您正确认识孩子的行为表现,既不忽视潜在问题,也不过度解读正常发展中的活泼天性。
 
  什么是多动症(ADHD)?
 
  多动症,医学上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简称ADHD),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全球约有5%7%的儿童患有ADHD,这意味着在一个30人的班级中,可能有12名ADHD儿童。
 
  ADHD主要表现为三种核心症状:
 
  1. 注意力不集中:难以持续专注,容易分心
 
  2. 多动:过度活动,静坐困难
 
  3. 冲动:行为控制能力差,难以等待
 
  值得注意的是,ADHD并非简单的"行为问题"或"教养不当"的结果,而是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发育异常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疾病。
 
  活泼好动与多动症的关键区别
 
  1. 行为发生的场合
 
  活泼好动的孩子:在不同场合能够根据环境要求调整行为,比如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,在游乐场才尽情奔跑。
 
  多动症儿童:行为问题往往"跨场合"存在,无论是在学校、家里还是公共场所,都表现出相似的多动和冲动行为。
 
  2. 自我控制能力
 
  活泼好动的孩子:虽然精力充沛,但在必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,比如安静坐着听故事或完成作业。
 
  多动症儿童:即使努力控制,也难以长时间保持安静,常表现为"坐立不安",手脚不停活动。
 
  3. 注意力持续时间
 
  活泼好动的孩子: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,如搭积木、画画等。
 
  多动症儿童:注意力容易分散,即使对感兴趣的活动也难以持续专注,常从一件事快速转向另一件事。
 
  4. 行为的目的性
 
  活泼好动的孩子:活动通常有明确目的,如追逐游戏、探索新事物等。
 
  多动症儿童: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,表现为无意义的来回跑动、爬上爬下等。
 
  5. 社交功能影响
 
  活泼好动的孩子:能够建立和维持友谊,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。
 
  多动症儿童:常因冲动行为影响同伴关系,难以遵守规则,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。
 
  多动症的常见表现
 
  注意力不集中表现
 
  经常忽视细节,粗心犯错
 
  难以持续专注于任务或游戏活动
 
  当直接对话时,常显得心不在焉
 
  难以按照指示完成任务
 
  组织任务和活动有困难
 
  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持续脑力劳动的任务
 
  经常丢失物品(如玩具、作业、铅笔等)
 
  容易被外界刺激分心
 
  日常活动中常健忘
 
  多动冲动表现
 
  手脚不停拍打或在座位上扭动
 
  在需要保持坐姿的场合离开座位
 
  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度奔跑或攀爬
 
  难以安静地参与游戏或休闲活动
 
  常处于"马达驱动"状态,行动不停
 
  说话过多
 
  问题未说完就抢答
 
  难以等待轮到自己
 
  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
 
  家长如何初步评估
 
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有疑虑,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初步评估:
 
  1. 行为记录:连续记录12周内孩子的行为表现,包括发生时间、场合、具体表现等。
 
  2. 多场合观察:观察孩子在不同环境(家庭、学校、公共场所)中的行为一致性。
 
  3. 发育里程碑对照:了解同龄儿童的典型行为表现,进行横向比较。
 
  4. 教师反馈:与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与同龄人的差异。
 
  5. 专业量表:使用专业的ADHD评估量表(如Conners量表、SNAPIV量表)进行初步筛查。
 
 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
 
 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,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:
 
  1. 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
 
  2. 症状出现在多个场合(家庭、学校等)
 
  3. 明显影响学业、社交或家庭生活
 
  4. 症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
 
  5.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现的情况(如听力问题、学习障碍、焦虑等)
 
  专业诊断通常包括:
 
  详细的病史采集
 
  行为观察
 
  标准化评估工具
 
  必要的医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
 
  家长应对策略
 
  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
 
  1. 提供充足的运动机会,释放能量
 
  2.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
 
  3. 设置清晰、一致的规则和界限
 
  4. 给予积极关注和鼓励
 
  5. 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选择
 
  对于疑似或确诊ADHD的孩子
 
  1. 行为干预:
 
  使用明确的指令和简短的要求
 
 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
 
  建立可视化的日程表和规则
 
  即时、具体的正向反馈
 
  2. 环境调整:
 
  减少分心因素(如学习时保持环境简洁)
 
  提供安静角落用于专注工作
 
  允许合理的活动间歇
 
  3. 家校合作:
 
  与老师保持定期沟通
 
  制定一致的行为管理计划
 
  共同设定现实的目标
 
  4. 专业支持:
 
  遵医嘱进行必要的治疗
 
  参与家长培训课程
 
  考虑行为治疗等专业干预
 
  常见误区澄清
 
  1. 误区一:"多动症只是孩子调皮不听话"
 
  事实:ADHD有明确的神经生物学基础,不是单纯的纪律问题。
 
  2. 误区二:"只有男孩才会得多动症"
 
  事实:女孩同样可能患ADHD,但更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而非多动。
 
  3. 误区三:"长大就好了,不需要干预"
 
  事实:约60%的ADHD儿童症状会持续到成年,早期干预至关重要。
 
  4. 误区四:"多动症是因为吃糖太多或看电视太多"
 
  事实:ADHD病因复杂,与多种因素有关,不是单一因素导致。
 
  5. 误区五:"药物治疗会让孩子变呆"
 
  事实:合理用药可有效改善症状,配合行为治疗效果更佳。
 
  区分正常活泼好动与多动症需要综合考量行为表现、发展水平和功能影响。作为家长,既要避免对正常行为过度医疗化,也要对潜在问题保持敏感。当存在疑虑时,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是明智的选择。记住,无论是活泼好动还是ADHD,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,家长的理解、支持和适当的引导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。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干预,我们完全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发挥潜能,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。
在线咨询
电话问诊

查症状

问客服

知费用

问客服

明治疗

问客服

医生团队

自测疾病

注意力不集中 嘴歪眼斜 吸鼻子

清嗓子 不自主摇头 孩子不会说话

----广州天使自助预约挂号平台----

(本网站已加密,保障个人隐私)

患者姓名:
手机号码:
就诊日期:
预约科室:
病情描述:

·早发现 ·早干预 ·早恢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