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预约挂号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> 多动症 >

孩子有这些表现,要警惕多动症!

  “孩子上课总爱东张西望,老师讲的内容一句也听不进去”“写作业磨磨蹭蹭,半小时能完成的任务拖到半夜”“和小朋友玩不到十分钟就闹矛盾,要么抢玩具要么动手推人”…… 面对孩子这些 “不听话” 的行为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“孩子调皮捣蛋,缺乏管教”。但事实上,这些表现可能并非故意为之,而是儿童多动症发出的信号。作为家长,及时识别多动症的早期表现,才能避免错过干预的比较好时机。
 
  一、这些典型表现,可能是多动症的预警
 
  儿童多动症,医学上称为 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(ADHD)”,核心症状体现在注意力、行为控制和情绪管理三个方面。如果孩子频繁出现以下表现,家长需提高警惕:
 
 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,易分散:这类孩子很难专注于一件事。上课时常被窗外的鸟叫、同学的笔声吸引,老师布置的任务转头就忘;阅读时跳行漏字,读完仍不知其意;做手工、玩拼图等需要耐心的活动,往往坚持不到 5 分钟就放弃。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游戏,也容易被其他事物干扰,比如玩积木时看到电视画面就立刻丢下玩具跑过去。
 
  多动冲动,难以安静:部分孩子表现为身体活动过多。在课堂上擅自离开座位,或在椅子上扭动、踢腿;吃饭时东跑西颠,一顿饭要追着喂半小时;在图书馆、电影院等需要安静的场合,无法控制地发出声响或摆弄物品。冲动则体现在社交中,比如打断别人说话、抢答问题,甚至因小事突然发脾气、推搡同伴,事后又很快后悔。
 
  做事缺乏条理性,常犯 “低级错误”:多动症孩子往往没有时间观念,做事毫无计划。早上起床后东找袜子西找书包,出门前总要家长反复催促;写作业时漏题、抄错数字,考试时明明会做的题却因粗心答错;整理书桌时文具散落一地,玩具用完随手乱扔,从不主动归位。
 
  二、别把 “调皮” 当 “多动”,关键看这三个区别
 
  孩子天性活泼,很多家长容易将正常的调皮好动与多动症混淆。其实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“可控性”“场合适应性” 和 “影响范围”:
 
  是否能自主控制行为:调皮的孩子在明确规则的场合能收敛行为。比如知道课堂上不能说话,会努力坐好听讲;被提醒 “安静” 后,能暂时停下打闹。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不受自主控制,即使被老师批评、家长警告,也难以坚持安静超过 5 分钟,仿佛 “身体里有股停不下来的能量”。
 
  是否影响自身与他人:调皮孩子的行为虽有时让人头疼,但不会严重干扰生活。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,与同伴相处基本融洽,成绩保持在正常水平。多动症孩子的问题则会渗透到学习、社交等多个领域: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成绩下滑,因冲动行为被同学孤立,甚至频繁受伤(如跑步时撞到桌椅、爬高时摔下来)。
 
  是否伴随情绪管理困难:调皮孩子闹脾气多是有明确原因的,比如玩具被抢、愿望未满足,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。多动症孩子却常因小事爆发激烈情绪,比如被纠正错误时突然大哭大闹,或因排队等待而焦躁跺脚,且很难被安抚,这种情绪失控与年龄不符。
 
  三、忽视多动症,可能影响孩子一生
 
  多动症若未及时干预,负面影响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扩大:
 
  学习能力受损:注意力缺陷导致知识积累断层,成绩长期落后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,进而厌恶学习。调查显示,约 60% 的多动症儿童存在学习困难,其中 30% 需要留级或转学。
 
  社交关系危机:冲动行为和情绪失控会让同伴逐渐疏远,老师也可能因频繁处理其违纪问题而产生偏见。长期被孤立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,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。
 
  成年后适应问题:若童年期未得到改善,约 50% 的多动症症状会延续至成年。他们可能因拖延症影响工作效率,因冲动消费陷入财务困境,或因人际关系紧张频繁更换工作,部分人还会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 
  四、发现异常后,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?
 
  面对孩子的异常表现,家长既不必过度焦虑,也不能放任不管,科学干预需做到这几点:
 
  先就医确诊,避免盲目判断:多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评估,家长应带孩子到儿童发育行为科或心理科就诊。医生会通过量表测评、行为观察、家长与老师访谈等方式,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、听力障碍等其他疾病,再结合症状持续时间(至少 6 个月)和影响范围(如家庭、学校均受影响)做出判断。
 
  家庭干预:建立规律与正向引导:在家中制定清晰的作息表,固定起床、吃饭、写作业和睡觉时间,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。写作业时减少环境干扰,比如收起玩具、关闭电视,将任务拆解为 “20 分钟写生字 + 5 分钟休息 + 15 分钟做口算”,用计时器提醒进度。对孩子的进步及时表扬,比如 “今天专注写了 20 分钟作业,比昨天有进步”,避免指责 “你怎么又走神了”。
 
  学校配合:定制化支持很重要: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,请求老师在课堂上多给予眼神提醒,或安排其坐在前排减少干扰;允许孩子在课间多进行跑步、跳绳等释放精力的活动;鼓励同学接纳包容,比如通过小组合作让孩子承担简单任务,增强其社交信心。
 
  专业治疗:必要时结合药物与心理辅导:对于中重度多动症儿童,医生可能建议在行为干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(如哌甲酯),这类药物能改善注意力和冲动控制,需严格遵医嘱使用。同时,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,比如用 “深呼吸数到 10” 应对焦躁,用 “说出需求” 代替动手争抢。
 
  孩子的 “不听话” 有时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当发现孩子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冲动等问题时,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,而是用耐心观察、用科学应对。早期干预能让 80% 的多动症儿童改善症状,顺利融入学习与生活。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与支持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在线咨询
电话问诊

查症状

问客服

知费用

问客服

明治疗

问客服

医生团队

自测疾病

注意力不集中 嘴歪眼斜 吸鼻子

清嗓子 不自主摇头 孩子不会说话

----广州天使自助预约挂号平台----

(本网站已加密,保障个人隐私)

患者姓名:
手机号码:
就诊日期:
预约科室:
病情描述:

·早发现 ·早干预 ·早恢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