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动症治疗:别让这些误区,耽误了孩子的康复
“医生说孩子需要吃药,可我怕有副作用,到底要不要吃?”“是不是报个专注力训练班,就能治好多动症?” 在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,很多家长因为对治疗存在误解,常常陷入纠结和焦虑,甚至耽误了孩子的康复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多动症治疗中常见的几个误区,帮家长们理清思路,用科学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长。
误区一:“多动症不用治,长大自然就好了”
很多家长觉得,孩子好动、注意力不集中只是阶段性的,等长大了就会好转。但事实上,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虽然部分孩子的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所缓解,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 “自愈”。
研究表明,约 60% 的多动症儿童在青少年期仍有明显症状,30%-50% 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。如果不及时干预,孩子可能会在学习、社交、情绪管理等方面遇到更多困难,影响长远发展。
因此,一旦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,家长应尽早带孩子接受专业治疗,不要寄希望于 “自然好转”。
误区二:“吃药会伤脑,坚决不能用”
药物治疗是多动症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,但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有副作用,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好,坚决拒绝给孩子用药。这种想法其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。
目前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(如哌甲酯、托莫西汀等)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,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,安全性是有保障的。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,如食欲下降、失眠等,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,且可以通过调整剂量等方式缓解。
相反,如果因为拒绝用药而延误治疗,孩子的症状得不到控制,反而可能对其学习和心理发展造成更大的伤害。是否需要用药、用什么药、剂量多少,都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判断,家长不应盲目拒绝,也不能自行用药。
误区三:“只要吃药就够了,其他方法没必要”
有些家长认为,多动症只要靠药物治疗就行,忽略了行为治疗、心理干预等其他方法。其实,多动症的治疗需要 “药物 + 非药物” 的综合干预,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效果有限。
药物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、减少多动冲动,但行为治疗、心理辅导等能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,提高社交能力和学习技能。比如,通过行为训练,孩子可以学会遵守规则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;通过心理辅导,孩子可以缓解因症状带来的自卑、焦虑等情绪。
此外,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至关重要。家长和老师的理解、鼓励和正确引导,能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。
误区四:“专注力训练班能治好多动症”
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专注力训练班,宣称能 “根治” 多动症,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。但实际上,专注力训练只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方式,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干预。
这些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注意力,但对于多动症孩子来说,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神经发育层面的,需要综合药物、行为治疗、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。如果仅仅依靠专注力训练,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家长在选择这些训练时要保持理性,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不要盲目跟风。
误区五:“治疗是医生的事,家长不用插手”
有些家长觉得,把孩子交给医生就万事大吉了,自己不需要做什么。但实际上,家长在多动症孩子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家长需要学习多动症的相关知识,了解孩子的症状和需求;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,监督孩子按时用药(如果需要的话);要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,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;还要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,共同帮助孩子适应学习和生活。
只有家长积极参与,才能让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科学治疗多动症,家长可以这样做
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: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多动症的症状,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、儿童保健科或精神科就诊,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。
听从医生建议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:根据孩子的年龄、症状严重程度等,医生会制定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,家长要积极配合,不要擅自更改治疗计划。
重视非药物治疗:除了药物治疗,行为治疗、认知行为治疗、社交技能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很重要,家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,帮助孩子进行训练。
加强家校合作: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沟通,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,在学校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支持,共同帮助孩子改善行为和学习状况。
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:多动症孩子可能会因为症状而产生自卑、焦虑等情绪,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,了解他们的感受,给予鼓励和安慰,帮助孩子建立自信。
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家长、医生、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。只要用对方法,坚持干预,大部分孩子都能取得明显的进步,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。
如果您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还有其他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会尽力为您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