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预约挂号
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> 矮小症 >

孩子总坐班级第一排?当心矮小症

  “我们家孩子在班里一直坐第一排,起初以为是老师照顾,直到去年体检发现,他比同龄孩子矮了近 10 厘米。” 在儿科门诊,一位家长的困惑道出了许多家庭的疏忽。当孩子长期占据班级座位的 “前排 C 位”,且每年身高增长缓慢时,这可能不是 “晚长” 那么简单,而是矮小症发出的信号。作为家长,及时识别并科学干预,才能避免孩子因身高问题影响未来。
 
  一、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属于 “矮小”?
 
  矮小症并非简单的 “长得矮”,而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年龄、同性别、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 2 个标准差,或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5 厘米。具体来说,3 岁至青春期前的儿童,每年身高增长应在 5-7 厘米;青春期儿童每年增长应不少于 7-9 厘米。若连续两年增长速度不达标,就需要警惕。
 
  家长可以通过 “生长曲线” 进行初步判断: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、体重,绘制生长曲线。如果曲线始终沿着较低的百分位(如低于第 3 百分位)发展,或出现明显下降趋势,可能存在生长迟缓问题。此外,观察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也很重要,比如在班级排队时总是排在前三位,且明显低于大多数同学,就需要及时检查。
 
  需要注意的是,“晚长”(青春期发育延迟)确实存在,但比例较低。如果孩子的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,且父母有 “晚长” 史,可能属于正常现象;但若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,身高却不达标,则很可能是矮小症。
 
  二、矮小症的危害,不止于 “身高”
 
  许多家长认为 “孩子只要健康就好,身高不重要”,这种想法可能忽视了矮小症对孩子的多重影响。
 
  在生理层面,部分矮小症由疾病引起,如生长激素缺乏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染色体异常(如特纳综合征)等。若不及时治疗,原发疾病可能影响孩子的其他生理功能,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智力发育迟缓,生长激素缺乏可能影响肌肉发育和代谢健康。
 
  在心理层面,矮小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。在学校可能因身高受到同学嘲笑,不敢参与集体活动;成年后,可能在职业选择、婚恋等方面面临额外压力。研究表明,身材矮小的青少年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比例,显著高于正常身高群体。
 
  此外,成年后的身高过低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。例如,某些职业对身高有明确要求,矮小症患者可能因此错失机会;日常生活中,也可能因身高受限面临诸多不便。
 
  三、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身材矮小?
 
  矮小症的成因复杂,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。
 
  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性矮小和体质性生长延迟(即 “晚长”)。家族遗传性矮小是指父母身高均较矮,孩子受遗传基因影响,身高处于正常范围的较低水平,但生长速度正常,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。体质性生长延迟则表现为青春期启动晚,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,成年身高可达正常水平。
 
  病理性因素则涉及多个系统的疾病:
 
  内分泌疾病:如生长激素缺乏症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、性早熟或晚熟等。生长激素是促进骨骼生长的关键因素,缺乏会导致生长缓慢;甲状腺激素不足则会影响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。
 
  慢性疾病:如慢性肾病、心肺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等,会消耗身体能量,影响营养吸收,进而阻碍生长。
 
  染色体异常:如特纳综合征(女性)、唐氏综合征等,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。
 
  营养因素:长期营养不良,尤其是蛋白质、钙、维生素 D 等缺乏,会直接影响骨骼生长。
 
  此外,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矮小。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的环境中,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会受到抑制,出现 “心理社会性矮小”。
 
  四、科学应对矮小症,抓住干预黄金期
 
  矮小症的干预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,越早发现、越早治疗,效果越好。儿童的骨骼生长具有时效性,当骨骺闭合后,身高便不再增长,因此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期,可能终身遗憾。
 
  第一步:明确病因。家长应带孩子到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,进行身高体重测量、骨龄检测、生长激素水平测定、甲状腺功能检查等,明确矮小的原因。例如,生长激素缺乏症需要补充生长激素;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补充甲状腺素。
 
  第二步:针对性治疗。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:
 
  生长激素缺乏症: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,促进骨骼生长。治疗越早,身高增长空间越大,通常在青春期前开始治疗效果比较好。
 
  营养性矮小:调整饮食结构,保证蛋白质、钙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,同时纠正挑食、偏食等不良习惯。
 
  慢性疾病导致的矮小:积极治疗原发疾病,改善身体状况后,生长速度会逐渐恢复。
 
  心理社会性矮小:改善家庭环境,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,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。
 
  第三步:日常生活管理。合理的饮食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,对身高增长至关重要。饮食上,多摄入牛奶、鸡蛋、瘦肉等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;睡眠方面,保证每天 8-10 小时睡眠,因为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比较旺盛;运动上,选择篮球、跳绳、游泳等有助于骨骼拉伸的运动,促进生长激素分泌。
 
  五、走出误区,别让错误观念耽误孩子长高
 
  在对待孩子身高问题上,许多家长存在误区:
 
  认为 “孩子小时候矮没关系,青春期总会蹿一蹿”。事实上,若孩子存在病理性矮小,不及时干预,青春期可能也无法正常生长。
 
  盲目给孩子服用 “增高药”“保健品”。市面上许多增高产品含有激素,可能导致性早熟,反而加速骨骺闭合,缩短生长周期。
 
  过度依赖补钙。钙是骨骼生长的重要元素,但过量补钙会增加肾脏负担,且身高增长还需生长激素、维生素 D 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。
 
  孩子的身高增长是一个动态过程,需要家长的持续关注。定期监测身高(每 3-6 个月测量一次),绘制生长曲线,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,才能为孩子的 “长高” 之路保驾护航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拥有健康的身高,及时的干预和科学的管理,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。
在线咨询
电话问诊

查症状

问客服

知费用

问客服

明治疗

问客服

医生团队

自测疾病

注意力不集中 嘴歪眼斜 吸鼻子

清嗓子 不自主摇头 孩子不会说话

----广州天使自助预约挂号平台----

(本网站已加密,保障个人隐私)

患者姓名:
手机号码:
就诊日期:
预约科室:
病情描述:

·早发现 ·早干预 ·早恢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