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子矮警惕矮小症
“孩子现在矮点没关系,青春期猛长一下就赶上来了”,这是不少家长面对孩子身高问题时的想法。然而,当孩子的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人,每年生长速度不足 5 厘米时,这可能并非 “晚长”,而是矮小症的信号。作为一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见疾病,矮小症若未能及时干预,可能会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带来长远影响,需要家长提高警惕。
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属于矮小症
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矮小问题,不能仅凭主观感觉,需要结合科学的标准和生长规律。
身高百分位法是常用的判断依据。根据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,将同年龄、同性别儿童的身高从矮到高排列,若孩子的身高处于第 3 百分位以下(即 100 个孩子中排倒数后 3 位),则可能属于矮小症。例如,5 岁男孩的正常身高范围约为 101.2-119.1 厘米,若孩子身高低于 101.2 厘米,就需要进一步检查。
生长速度是更关键的预警信号。正常情况下,婴幼儿期(0-3 岁)孩子每年应增长 7 厘米以上,儿童期(3 岁至青春期前)每年增长 5 厘米以上,青春期每年增长男孩应超过 7 厘米、女孩应超过 6 厘米。如果孩子连续半年至一年的生长速度低于上述标准,即使当前身高处于正常范围,也可能存在生长迟缓问题,需及时关注。
此外,还需观察孩子的生长曲线。家长可以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、体重,绘制生长曲线。若曲线持续走低或停滞不前,与同龄孩子的差距逐渐拉大,也可能是矮小症的早期表现。
矮小症的常见成因
矮小症的成因复杂多样,涉及遗传、营养、疾病等多个方面,只有找准原因,才能进行针对性干预。
遗传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。孩子的身高约 70% 由遗传决定,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身高较矮,孩子出现矮小的可能性相对较高。但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,后天环境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遗传缺陷。
营养不均衡会直接影响生长。长期挑食、偏食,导致蛋白质、钙、维生素 D 等营养素摄入不足,会影响骨骼发育和生长激素的分泌。例如,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生长迟缓、肌肉发育不良;钙和维生素 D 缺乏则可能引发佝偻病,影响骨骼钙化。
内分泌疾病是常见病理性原因。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是导致矮小症的主要内分泌因素,这类孩子除了身高落后,还可能表现为面容幼稚、体态匀称。此外,甲状腺功能减退、性激素异常等也会影响生长发育,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明确诊断。
慢性疾病和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。慢性肾病、哮喘、消化系统疾病等会消耗孩子的营养,影响生长速度;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中,或家庭环境不和谐,也可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,导致生长迟缓。
矮小症的干预与应对
矮小症的干预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,孩子年龄越小,骨骼生长空间越大,干预效果越好。家长应把握关键时机,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。
及时就医检查是第一步。若发现孩子身高或生长速度异常,应尽早带孩子到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。医生会通过生长激素检测、骨龄检查、甲状腺功能检查等,明确病因。骨龄检查尤为重要,它能反映孩子的实际生长潜力,例如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,可能提示生长迟缓;骨龄提前则可能影响成年身高。
针对性治疗需遵医嘱。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,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,这种治疗需尽早进行,才能较大限度发挥效果。若是甲状腺功能减退,补充甲状腺素即可改善生长状况。对于营养不均衡的孩子,需调整饮食结构,保证蛋白质、钙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素。
营造有利于生长的环境。充足的睡眠对生长激素分泌至关重要,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比较旺盛,因此要保证孩子每天有 8-10 小时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适当的运动能促进骨骼发育和生长激素分泌,篮球、跳绳、游泳等纵向拉伸类运动对身高增长尤为有益,建议孩子每天运动 30 分钟以上。
此外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,避免因身高问题指责或嘲笑孩子,帮助孩子建立自信,减少心理压力对生长发育的影响。
孩子的身高增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每一个阶段都不容忽视。当发现孩子个子矮、长得慢时,家长切勿抱有 “等待观望” 的心态,应及时排查原因,科学干预。通过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大多数孩子都能实现理想的身高增长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